广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湖南: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春华秋实

湖南: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春华秋实
源自:湖南省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湖南各族人民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朝着经济繁荣兴旺、文化特色鲜明、人民生活殷实、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的目标迈进。60年弹指一挥间,三湘大地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六十年发展,湖南经济实现了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各族人民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改革探索,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逐步加快,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十亿元向万亿元的跨越



  1949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7.7亿元;2008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达到1.1157万亿元,60年间经济总量实现了从10亿元级向万亿元级的飞跃。1953—2008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改革开放的30年(1978—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



  1952年湖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86元,2008年,湖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7521万元,人均生产总值实现了从几十元到上万元的跨越。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湖南的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49年的2.15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0.47亿元,1992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27.56亿元,2008年增加到722.71亿元,是1950年的336.1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23.88元增加到2008年的13821.16元,排除物价因素,增长5.5倍,年均增长6.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42.56元增加到4512.46元,排除物价因素,增长5.1倍,年均增长6.2%。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实现了从农业主导型到现代产业主导型的跨越



  1952年,湖南的三次产业结构为67.3∶12.3∶20.4,农业占据了67.3%的比例。而工业仅有12.3%的比例。2008年,湖南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0∶44.2∶37.8,工业达到了44.2%的比例,超过了农业的比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湖南不仅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型,而且初步建立了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优势逐步显现。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农业稳步发展,由大转强。2008年,全省农业总产值3324.51亿元,排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增长13.5倍。其中,农业产值1446.87亿元,增长7.4倍;畜牧业产值1463.40亿元,增长34.2倍;渔业产值169.56亿元,增长387.3倍;林业产值155.44亿元,增长17.9倍。2008年湖南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969.35万吨,是1949年的4.6倍。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棉花24.18万吨,比1949年增长33.5倍;油料142.85万吨,增长18.8倍;蔬菜2578.17万吨,增长822.7倍;水果355.10万吨,增长171.4倍;大牲畜年底头数471.31万头,增长100%;水产品178.59万吨,增长40.1倍。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2008年,全省220家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30亿元;实现利润35亿元。其中,泰格林纸、唐人神、太子奶、隆平高科、正虹饲料、华升工贸、金健米业、省茶叶公司、金浩茶油、洞庭水殖成为10大标志性龙头企业,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0个,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柑橘等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粮油棉麻、肉奶水产等5大产业链。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2008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4021.14万千瓦,是1949年的36556倍;有效灌溉面积2709.20千公顷,增长1.3倍;农村用电量81.46亿千瓦时,是1963年的162.9倍。



  工业后发赶超。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湖南省委提出“稍有余力,就着力抓工业”、“把每个可以节省的钱都集中起来用以投资办工业”等口号。“一五”期间集中力量进行以156项重点工程在湘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起了湖南工业的初步基础。在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下,湖南从1970至1978年开始了工业省的建设,工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南在第七、八、九次党代会上,先后提出“兴工强农”、“三化”战略、“一化三基”战略,工业发展走上快车道,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了10大优势产业集群和77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培育了如华菱钢铁、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并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2008年,湖南全部工业增加值4280亿元,是1952年的605.3倍,1953-2008年,年均增长12.1%,规模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41.9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570.85亿元。全省50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的60.0%。已有机械、食品加工、石化、有色、钢铁五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全省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增长。化学纤维由1972年的0.14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34万吨,增长22.9倍;原煤由1949年的79.0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119.49万吨,增长63.8倍;发电量由1949年的0.19亿千瓦时增加到2008年的829.56亿千瓦时,增长4365.1倍;钢由1952年的0.03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299.37万吨,增长43311.3倍;水泥由1958年的15.57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6043.88万吨,增长387.2倍;汽车由1969年的20辆增加到2008年的145038辆,增长7251.9倍。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5.6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216.16亿元,排除物价因素,增长105.5倍;1953—2008年,年均增长8.7%。在第三产业中,商业持续繁荣,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全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25.49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和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38.1%和14.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拉动全省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7.8%,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跨越



  湖南地处内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基本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规模很小,1951年,进出口总额只有948万美元。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突破内陆意识的束缚,经济逐步从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湖南对外贸易一年一个新台阶。2003年湖南进出口总值37.36亿美元,2004年54.38亿美元,2005年60..05亿美元,2006年73.53亿美元,2008年达125.66亿美元,是1951—1977年进出口总额之和的10.7倍。1952—2008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加136532.35万美元,其中,出口额年均增加92653.91万美元,进口额年均增加43878.42万美元。外贸依存度由1951年的2.9%上升到2008年的7.7%。经济外向度逐步提高。



  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湖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起步于1981年,但1983—1987年引进外资的力度不大。为筑巢引凤,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1988年开始在全省大力兴办各层次、各类开发区,到2008年全省已有开发区77家,覆盖14个市州、70个县(市、区)。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发挥了重大作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引进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德国的博世、荷兰的飞利浦、日本的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19家,占2008年已在湘落户的4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44.2%。1983年到2008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19亿美元,其中,2005年突破20亿美元,2007年突破30亿美元,2008年达到40.05亿美元。1983—2008年,年均增长47.1%。



  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后,湖南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援外、受援、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等业务逐渐发展。1978-2008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累计合同金额92.2亿美元,年均增长23.8%,实现营业额56.1亿美元,年均增长20.8%;2008年末,在外劳务人员达40968人,1978—2008年,累计派出劳务人员100415人次,年均增长34.0%。新批境外投资企业61家,投资额居全国第4位;2001—2008年全省批准境外投资企业共202家,境外投资66320万美元,年均增长90.9%;部分优势企业开始成为本土成长的跨国公司,中联重科成功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混凝土工程机械制造供应商;南车时代收购了加拿大DynexPower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高功率半导体制造基地。



  内联引资成效明显,区域合作不断加强。2002-2008年,全省累计实施内联合作项目25383个,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4875亿元,其中,2007年1053亿元,2008年1230亿元。全省累计与61家央企实施对接合作项目166个。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博会”、第四届“珠洽会”、“沪洽周”、“深洽周”、湘商大会、湘台经贸合作等重大招商活动。



  二、六十年发展,湖南经济奠定了腾飞的坚实基础



  经过60年的建设,湖南经济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1950—2008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948.83亿元,1951—2008年,年均增长16%,1978—2008年,年均增长2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发展”战略、特别是2006年省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一化三基”战略,湖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建设了一大批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交通、能源、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薄弱环节、“瓶颈”制约大为减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承东启西,连贯南北,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湖南以高速公路和铁路复线以及电气化建设为重点,先后建成一大批重点工程,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其他13个市州与省会长沙全部联通高速公路、全省进入高速公路四小时经济圈时代,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腾飞提供了重要保障。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950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2795公里,年均增加31.3公里;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3142公里增加到184568公里,年均增加30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1994年的44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2001公里,年均增加140公里;内河航道由1949年的10913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1398公里。旅客周转量由1950年的7.81亿人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267.77亿人公里,年均增长9.2%。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由6.83亿人公里增加到645.98亿人公里,年均增长8.2%,公路旅客周转量由0.70亿人公里增加到572.97亿人公里,年均增长12.3%,水运旅客周转量由0.28亿人公里增加到1.09亿人公里,年均增长2.4%。货物周转量由1950年的13.53亿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2019.36亿吨公里。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由7.93亿吨公里增加到971.47亿吨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由0.10亿吨公里增加到773.70亿吨公里;水运货物周转量由5.50亿吨公里增加到273.71亿吨公里。民航货运量由1993年的1.0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80万吨,民航客运量由1980年的2.00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420.00万人。



  (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网络不断完善,邮电通信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湖南邮电深化改革,大力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以湖南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交换平台为主体,运用光缆、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等各种先进手段,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全世界的18个现代化通信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提供了迅捷的通信环境。邮电业务总量由1949年的27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613623万元,年均增长1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由1999年的83226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41019万元,年均增长17%;电信业务总量由841507万元增加到7272604万元,年均增长27.1%。长途光缆长度由2002年的18595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3795公里,新增15200公里;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由1999年的6.3部/百人,提高到2008年的51.4部/百人,增长7.2倍。互联网宽带用户从无到有,2008年移动电话用户2261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222万户。



  (三)能源供应体系逐步建立,能源长期严重短缺的状况明显改善



  湖南是一个少煤缺电的省份,经常发生缺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就把能源建设列为全省经济建设的重点,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和煤炭工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全省不断加大投入,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规范煤矿开采,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城市电网配电电压逐步由35千伏提高到110千伏和220千伏,并且与华中电网先后实现220千伏和500千伏联网,引进了葛洲坝电力,缓解了用电紧张的问题。发电量由1949年的0.19亿千瓦时增加到2008年的829.56亿千瓦时,增长4365.1倍,年均增长15.3%。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79.0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119.49万吨,增长63.8倍,年均增长7.3%。



  (四)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企业直接融资加快发展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改革开放之初,湖南的经济发展一直处在“贫血”状态,资金底子十分薄弱,金融相对落后,企业融资困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湖南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金融机构资金积累水平迅速提高,证券市场逐步发展。全省金融和证券业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特别是2007年以来,金融业全面贯彻国务院发布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前提下,加快了贷款投放速度,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支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湖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只有4400万元,到2008年增加至108954945万元,年均增长19.1%,各项贷款余额由500万元增加至69894225万元,年均增长22.7%。1993年湖南有2家企业在境内上市,股票筹措资金32627万元,2008年已有境内上市公司49家,股票筹措资金638900万元,境外上市公司5家,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1.73亿元。



  (五)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力促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先后提出了“科技兴湘”战略、“科教兴湘”战略,不断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湖南先后产生了一批全国、全世界著名的重大科技成果。如: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湖南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为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步入世界计算机先进行列;黄伯云院士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突破了发达国家严密的高技术封锁。全省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由1995年的5.0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66亿元,增长21.8倍;科技活动人员由8.26万人增加到15.12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由4.35万人增加到10.29万人,分别增长83.1%和136.6%;专利申请受理量由1985年的606件增加到2008年的14016件,专利申请授权量由1985年的12件增加到2008年的6133件。2008年,全省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84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31项。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其中新增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6个。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由1996年的138.4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529.8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08.3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98.84亿元,同比增长30.7%,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9.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2%,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



  三、六十年发展,湖南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届省委、省政府在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湖南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也逐步加大,特别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呈现出经济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态势。



  (一)重教兴学,教育事业大发展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历来重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1995年提出“科教兴湘”战略后,2006年11月,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湖南省委又作出了建设教育强省战略决策,继山东、江苏、浙江、广东这些经济发达省份之后,提出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60年来,湖南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5%。2006年,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07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普九”验收。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由1949年的203.69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792.36万人。高等学校发展到2008年的100所,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各市州均设有一所本科院校、一所以上高等职业学院的格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由1949年的0.2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94.86万人。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2008年,湖南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达44.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达90.5万人。由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实行了“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特殊教育等其他教育也快速发展。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病有所医”的目标逐步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卫生事业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卫生资源大幅增长,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增强,城乡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拥有卫生机构14455个,而1949年仅有239个,增长59.5倍。其中,医院、卫生院由1949年的113个增加到2008年的3111个,增长26.5倍。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0.3万张增加到17.5万张,增长57.3倍。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由1.7万人增加到23.2万人,增长12.7倍,其中医生由1.5万人增加到9.6万人,增长5.4倍。经过60年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湖南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省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5个,比1978年增加15个,且技术装备水平大大提高,2003年夺取了防治“非典”的全面胜利,全省没有原发病例,没有发生二代病例和医护人员感染。2004年控制禽流感疫情实现了“疫情不扩散,人员不感染”的目标,结核病、流脑、伤寒等其他传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大幅降低。2008年,全省所有县市全部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覆盖农村人口5057.30万人。



  (三)厚重的湖湘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标志,历届省委、省政委都非常重视湖南文化的发展。1989年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强省”,2001年确立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强调“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和产业走在前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强省。”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5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文化湘军”、“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快速发展,“湖南文化现象”享誉全国。2008年,全省共有文化馆140个,比1978年增加21个;公共图书馆120个,比1949年增加119个;博物馆74个,比1951年增加73个。全省图书出版总印数由1951年的484万册增加至2008年的29103万册;杂志出版总印数由43万册增加至9063万册;报纸出版总印数由1952年的5785万份增加至104235万份。湖南出版成为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5座,分别比1978年增加10座和14座。有线电视用户从1978年的0户增加到2008年的510.12万户。电视节目生产能力从13年前的600小时,增至8000小时,增长13倍。湖南卫视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其创造的《快乐大本营》、《越策越开心》、《还珠格格》、《超级女声》等名牌节目或电视剧,在我国电视领域产生巨大影响。2008年,原创动漫总产量2.65万分钟,连续4年居全国第1位。宏梦卡通公司和三辰卡通公司位居全国十大动漫企业第1和第2位。



  (四)竞技体育运动稳步上升,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湖南历来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发挥体育在实现“富民强省”进程中的作用,立足群众体育,力促竞技体育,全面提升全省体育的综合实力。湖南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据民国36年(1947)《湖南年鉴》“教育概况”统计,湖南省仅有省属公共体育场1个(即又一村体育场),县属公共运动场地61个。到2008年,全省共有体育场地21302个,其中,体育馆142座,运动场656个,各种训练房20352个。湖南竞技体育步入全国前列。涌现了陆莉、熊倪、李小鹏、杨霞、刘璇、龙清泉等一大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在体操、射击、羽毛球、跳水、举重等项目上长盛不衰。2008年,全省运动员夺取北京奥运会金牌3枚,夺取北京残奥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还获得5个世界冠军、4个亚洲冠军和39个全国冠军。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2008年,全省组织开展了第十四次全民健身月活动,开展活动1620项次,全省有1300多万人次参加了健身活动。



  四、六十年发展,湖南民生大为改善



  (一)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就业人员持续增加



  湖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人口和就业的压力很大,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节制生育观念的提出,特别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后,全省着力科学控制人口增长,保持人口的低速增长。2008年,全省总人口6845.20万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50年的37.0‰、20.0‰和17.0‰下降到12.68‰、7.28‰和5.4‰,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8年以来基本稳定在5‰左右。在人口保持低速增长的同时,人口结构也发生一些可喜变化,表现为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2008年,全省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2.15%,比1949年提高34.25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持续增多,全省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由1人增加到139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60年来,特别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湖南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复转退军人、农民工等就业服务工作,大力开展再就业援助,确保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再就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从业人员由1950年的1107.7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3910.06万人,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的36.0%,提高到2008年的57.1%,从业人员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1978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5%以下,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1950年的88.5∶5.0∶6.5调整为2008年的44.0∶22.4∶33.6,虽然第一产业仍是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比重持续上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50年的11.5%提高到2008年的56.0%。



  (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0年来,三湘各族儿女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亲身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上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的323.88元增加到2008年的13821.1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42.56元增加到4512.46元,排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5.5倍和5.1倍,1979—2008年,年均增长分别为6.4%和6.2%(见图4)。城乡居民年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50年的2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5494503万元,增长327472.5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吃穿越来越讲究,用的越来越高档,住得越来越宽敞。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4%和69.9%降至2008年的39.9%和51.2%。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耐用消费品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冰箱、彩电、洗衣机,再到电脑、空调、小汽车。2008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庭拥有电冰箱、电视机、空调器、移动电话分别为92.1台、124.3台、97台和154.5部,分别比2000年增长10.4%、13.6%、1.9倍和6.2倍。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冰箱、电视机、空调器、移动电话分别为31.9台、91.5台、9.4台和91.8部,分别比2000年增长3.7倍、2倍、94倍和60.2倍。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5.4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9.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0.5平方米增加到40.7平方米。不少农民家庭过上了和城市家庭生活水平不相上下的生活。



  (三)着力打造社会保障“安全网”,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



  20世纪90年代初,湖南开始了社会劳动保险制度改革,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且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04年在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扩面的同时又启动了工伤、生育保险。2008年,湖南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829万人、390万人和682万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45.9%、12.6%和435.8%。2007年湖南在14个市州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保试点,2008年,全省参保人数639.64万人。城镇低保人数由2000年的31.2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45.1万人。



  湖南从2000年开始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全部覆盖全省122个县(市、区)和16个非行政区。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在长沙县、华容县、桂阳县、涟源市、花垣县5个县(市)进行试点,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参保人数4501万人,平均参合率89.0%。2004年,湖南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到2008年初,全省已建立保障金专户3000余户,累计存入保障金18亿元,已支付农民工工资15亿元,解决了大规模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村贫困人口由1984年的580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150万人,减少74.1%。



  (四)保护青山绿水,力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0年来,湖南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后,更加注重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经济增长和资源能源的矛盾关系,提出了要严守节能减排底线,保持湖南的青山绿水,提高森林覆盖率底线。在新型工业化不断推进,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三废”排放显著减少。2008年,全省关闭中小造纸企业583家,关停小火电机组126台84.8万千瓦,淘汰水泥落后产能600万吨。启动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纳入整治项目1377家(个)。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90年的217923万吨减少到2008年的92340.5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由38万吨减少到30.7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156万吨减少到26.5万吨,分别下降57.7%、19.2%和83.0%。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2008年,全省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均值下降4个百分点,全省有1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比上年增加3个;地表水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86.5%,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湘江流域水质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87.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洞庭湖水质进一步好转,所设10个断面均属Ⅱ、Ⅲ类水质。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90年的3.3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8平方米;自然保护区由62个增加到105个;森林覆盖率达到55.86%,比1978年提高16.96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200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1.225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13.87个百分点;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1.98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31.25个百分点;单位GDP电耗975.49千瓦时/万元,比2005年下降7.42个百分点。2008年,列入国家“千家节能企业”的28家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3%,比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速低5.7个百分点。



  回望60年,历史告诉我们,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三湘儿女生活的改善、殷实,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益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只要我们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锐意创新,奋发图强,三湘大地的未来就一定会更加辉煌。
灰太狼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