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6160
- 积分
- 62733
- 威望
- 16273
- 金钱
- 3415
- 注册时间
- 2008-9-7
|
编者按:其实有需求就可以出手,客观的条件限制了选择的范围,但抑制不了需求。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我们如何更好的解决无限的欲望、需求与稀缺“资源”之间的矛盾。
大道无形,大道至简。本文只解决一个当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汽车消费的最基本问题,该不该买车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两位专家级的作者给出了他们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现编者将其进行汇总、编辑后,奉献给我们的广大读者。
陈:彼岸的美国人透支世界人民的钱享福快享到头了,此岸的中国人还紧捂着夹杂着不断缩水的美元的腰包。中国很多潜在的汽车消费者这时侯应该警醒了,我们凭什么辛辛苦苦创造着物质财富让美国人享受,去过好车好房的生活,而我们却只能拿着一些货币符号。如果您有基本的用车需要(不需要太强烈),又有养车的基本收入支撑(能够维持即可),请果断出手,享受我们自己创造的有车生活,这绝对是无可厚非的。
波仔:说到我们为什么要买车,恐怕很多人都会感觉很唐突。买车不就图一方便呗?!将出行的主动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不用担心出门拦不到计程车,也不必整天为挤公交或城铁而全力以赴,不管刮风下雨还是艳阳星空,反正一切都是自己的地盘自己作主。另外有个车人都感觉倍精神,钥匙揣在手心里很是有种满足感,瞧瞧!咱也是有车一族啦,干啥都是油门一踩、先人一步,想想人家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也不过如此。
的确,像这样的买车理由实在是太普遍了。虽然每个人讲述的或各有不同,但究其本质还是大同小异。可就在这大同小异的背后,我们却时常为之感到担忧:因为如果说前面那段买车是为了方便出行需要还算合情合理的话,那么后面这段有车之后人的种种心理变化就真的需要注意了。已经买了车的人或许并不太在意,但其行为与心态往往会给那些尚未买车的普通百姓心里留下极为复杂的社会效应,而由这种社会效应引发的种种问题却最终给我们自己带来了相当尴尬的境遇。
因此在眼下这段汽车消费过度膨胀的时期,我提倡暂缓买车,也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来反省一下,我们在买车前是否真正正确的看待了汽车的定位?!
编者:悲观、乐观?这个世界上永恒的矛盾心理决定了我们在寒冬中,是期待阳光的出现,还是为自己裹上厚厚的羽绒服,我们无心去分辨乐观或者悲观主义者的优劣,因为乐观主义者可以发明飞机,而悲观主义者可以发明降落伞……
陈:汽车消费是一类如果要消费就应及早的一类,可能大家对时间的“机会成本”概念比较费解,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对生命与时间的理解其实很简单,与其晚买车,不如早买,这样才能全流程回收私车消费的增值收益。
我们不能沉迷于算些车价下降、油价变动、燃油税征收等七七八八、鸡毛蒜皮的小账,等我们算明白了的时侯,爬起来的美国人可能已经又消费N次了,隔着N远的时空用更多的虚拟经济符号或金融概念迷药继续欺骗我们。话说回来,如果您不及时出手,不仅不能实现买车的最大收益,也绝对会丧失您所能拥有的用车环境最幸福的时光。
私车消费动机有多种,依马斯洛需求层次分别是出行代步、业务需要、休闲生活、彰现地位等。但这些都不是从刚性必需角度来考查的。我认为汽车消费对不同人群消费性质不同,一类是纯消费,一类就是投资性消费,但多数情况是二者兼而有之,所以对部分消费者而言就有可能成为刚性需求。一般意义而言,投资和消费是两大类不同需求,如果消费对象的变现值高于起初投入的消费价格成本,如民众的住房、贵重饰品及收藏品的消费都是直接的投资性消费。
汽车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对象,随着消费时间长短折旧后的残值一般显著低于购买价格,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潜在收益,如果您在购车用车后能说出一个“值”字,就已经充分表明您当初的购车抉择是正确的,您个人的汽车消费潜在收益(溢出效应)大于购买价格,已然成为间接的投资性消费,其效益衡量不能以汽车本身的财务评价作为依据,而是以消费者所可能各类效益的加总作为依据。
举例一二,加深一下印象:初为父母,襁褓中的婴儿一天天长大,为了让儿子不输在起跑线上,6个月的婴儿需要到居家10公里以外的早教中心进行亲子教育,没有车,东北冰天雪地,天冷路滑,无论等TAXI、还是公汽,成人都等不起,即使挤上公汽,稚嫩的宝宝儿也禁不起拥挤的人流和潜伏在人群深处的流感病毒,这时有车的父母会庆幸自己有车,无车的父母会迫切希望自己有车;……;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一根独苗,永远挂在心上,身在职场的您会气愤地发现孩子的上下学时间和您的上下班时间是那么的接近,或许这时拥有一辆私车,会让你相对从容一些;……;当孩子又长大了,本可以独立上下学了,不用车接车送了,您又发现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强大升学竞争压力下,进入初、高中,孩子们都成了严重缺乏睡眠的“贫困生”,每天私车与公共交通之间的差距很可能就是一个小时的睡眠,甚至学生下了晚自习,公汽都没有了,交通成为一大问题。面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早恋困扰,有经验的人士说:父母的当面说教很少有起到好作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孩子们的“做案时间”,您每天准点驱车到学校接孩子,您与孩子心照不宣,彼此尊重,时间与汽车一道会让孩子成熟起来,化去孩子们青涩的念头。
这种汽车消费的价值能量化吗?不能完全量化,但也常有鲜活的数据来佐证。恰好,身边有两位同事初始状态基本相似,收入基本相当,各自膝下的两个男孩也同龄,初一时学习成绩不相上下、在班级轮流夺冠,初二后,一同事为爱子适度超前贷款购车,中考揭榜,该同事孩子不负重望考取本地最好的高中(家长眼中的一所已经一只脚迈入大学的高中),另一孩子却在录取线下十几分,家长也执意上此高中,多花了4.5万元的择校费。一日,两位父亲切磋教育经,悟透其中玄机,一辆车的投入已经换来了近千小时的睡眠,以及更多充沛精力的学习时间,这种效益如延续到大学以至孩子的从业生涯,效益会放大多少,恐难计算了。注,前述4.5万元择校费是笔者所在的欠发达城市标准。当然,您也可以模仿以上孩子成长的流程设计一条掘取桶金的业务成长流程,或者是浪漫的恋爱流程,希望您都能得出“买车值”的结论。
波仔:我们是否正确的对待了汽车的定位?切莫使其发展成社会乱象的一种负面衍生物……
在谈这一点之前,我其实很不想搬出最近几年中国汽车销量的数据,但又得不搬出,因为根源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数字里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数字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利好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你可以从数据中注意到:2005年中国市场共销售汽车超过570万辆,乘用车累计销售超过390万辆。到了2006年这两项数字分别被提高到了720万辆与510万辆。
2008年国内市场汽车销售首次突破870万大关,逼近千万辆级。乘用车销售亦跃上600万辆大关。而根据公安部07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5977,7589辆。其中汽车5696,7765辆,持有合法驾驶执照的汽车驾驶人员高达1,0708,7137人……
我不清楚众人会怎样看待这些数据,也很想知道人们在怎样看待这些数字,看过以后又会怎么想?如果从通常的角度,在看到这些数字以后内心往往是比较矛盾的,既为之感到振奋又不免有些忧虑。其中振奋是因为看到汽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对人手一车的美好未来产生了无限憧憬,而忧虑又往往在为自己尚未跻身有车一族而感到压力,啥时候才轮到自己呢?!虽然持有这种心态也是人之常情,但我恰恰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
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常常在反思:时下的中国真的富强到能够让汽车走进千家万户么?在中国有可能做到每家一车吗,哪怕仅仅是比较发达的城镇?放眼国内,目前又有多少普通老百姓可以接受一款汽车,即使是白送只需要自己掏养车的钱?我想这几个问题即使不去调查,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明白,答案其实并不乐观。
既然明知答案不乐观,可偏偏在各种各样的舆论诱导与刺激下,使人产生的复杂心理效应就真的很值得关注了。比如两个年纪相仿的人/家庭,一个有车而另一个没有,没有车的人/家庭在看过了电影《天下无贼》之后,会不会若有所思呢“既然开好车未必一定是好人,那么我们为什么非得一定做好人”。又或者两个收入相当的人/家庭,一个开的是低档车而另一个开的是中档车,开低档车的人/家庭在看了电影《大腕》之后,会不会也在琢磨“等咱以后有了钱,不是换奔驰就是换宝马,也让那开日本车的邻居都不好意思跟咱打招呼”……
的确,当汽车不再只是一款交通工具,当买车不再是为了方便出行的需要,而是向一种相互攀比甚至敛财挥霍的道具衍变之后,那么问题就变得很严重了。例如前段时间曝出的问题牛奶事件,为什么不法分子要向牛奶中搀杂三聚氰胺,不就是为了多赚那几个昧心钱。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赚了大笔的昧心钱之后怎么办?总不至于堆在那里日夜膜拜吧!除了衣着光鲜、出手阔绰、名车豪宅、灯红酒绿,还能有啥?!此外我们是否有想过这些人为什么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还有去干这等伤天害理的勾当?当然你可以将他们归咎为社会的败类、泯灭人性的渣滓,但谁曾想过若干年前,他们或许跟我们一样,也是一名遵纪守法的寻常老百姓,只不过一些诱因,最终将他们引上歧途。
就好像很多的问题产业不断拿房地产业与之对比:凭什么就只允许房地产商鱼肉百姓,2-3年间把个全国房价哄抬了数倍,却在多数人收入未见翻番的铁打事实面前,大谈阔谈什么刚性需求。无非就是披着身合法的外衣,想方设法的掏空寻常百姓辛辛苦苦积攒了几十年的口袋。又或者编个啥中国老太与美国老太的故事,忽悠得一帮怀揣美好梦想的人往套子里钻,年纪轻轻就不得不开始享受起做房奴的痛快与无奈。而我们这些问题产业,不过是穷得连块遮羞布都买不起,只能是堂而皇之的干起那些罪恶的勾当。其实说到底大家都是在昧着良心抢钱,天下乌鸦一般黑而已……
而这往往也是最可怕的地方!就好像前面举的那两个例子,当大家在一些社会乱象面前开始渐渐迷失了自我,不再坚持原有的道德准则,而是陷入到盲目攀比与随波逐流当中,那么最终的一切,结果无疑是令人悲观的。
所以我们提倡暂缓买车,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在买车或打算筹备买车之前多多反思一下,到底是为了什么去买车,买车的理由是否充分合理。如果只是为了赶那阵子风、或者赌气比阔,而实际需求并不明显,倒还如还己一片清静洒脱、还人一片海阔天空。更要奉劝那些心态正在或已经失衡的朋友,赶紧去除心头的杂念,本着务实的态度去实现自己的汽车梦。
编者:就像科学和宗教之间的矛盾,这个世界有些问题,只要你总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也许就会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而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看法,要经过我们主观的判断……
陈:经过笔者研究,汽车消费群体的用车快感是一条边际效用(MU)递减的曲线。即从一般规律来看,同等长度的使用时间,先购车者所获得的综合收益和幸福感都要多于后购车者。
这不仅有心理方面的因素,中国家轿十几年的光景,私家车已经正经从奢侈品向一般消费品过渡,私家车主的心理优势感正在迅速衰减,在中西部城市、二三线城市虽然发展阶段略有滞后,但总体发展规律是相同的,所以购车如有心理方面的需求,还应及早行动。但这并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因为更多人是务实的。如果让我告诉您从历史经验上看,单一汽车所拥有的各类资源总体上也是呈递减的趋势,你可能明天就会去4S店看车买车。
私家车主所关注的第一公共资源自然就是道路。我们需要借助交通工程学上“车均道路面积”的概念来说明此问题。这一概念绝大多数人都很陌生,我们可能常听说人均道路面积这一民生指标,并为该指标的逐年上升而欣慰,但是这一指标有很大的欺骗性,人均道路面积的增加并不代表交通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当民用汽车的保有量增长速度显著快于道路建造的速度时。相对而言,车均道路面积才是客观反映用车硬件环境的核心指标。
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中国2003年年末实有道路面积31.6亿平方米,2006年上升为41.4亿平方米,大约净增了10亿平方米,增幅达到30.3%。而同期民用汽车保有量由2383万辆骤升到3697万辆,增幅达到55.2%,高于前者24个百分点。二者对应相除,中国车均道路面积由车均占有133平方米(2003年)下降到111平方米(2006年),以上为实际数据。根据2007、2008年的交通建设和汽车市场发展状况,笔者推算2008年年底车均道路面积已经下滑到90平米以下,北京的这一数值大概只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交通专家黄卫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就应该有其寄予希望改善交通窘境的深意。
通过以上数据的推演,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你在2003年购车和2008年购车两个时点购车,享受的公共道路资源是不同的,五年后只能享受五年前的三分之二左右资源。最可怕的是公共道路资源的稀缺到一定程度时,政府管理部门将会主动尝试,达到临界阈值时,将会被迫启动交通管制,如北京奥运时期的单双号限行,此段管制期已经无形剥夺了私家主一半的使用权,以及之后试行的尾号限行政策,每周也剥夺了车主一个工作日的使用权。从法律意义上讲,限行限制了所有权人即车主对私家车使用权、收益权的完全行使,车主对车的所有权自然是不完整的,私家车使用价值现实发生了贬损或降低。虽然政府交管部门涉嫌“侵权”,但这也是无奈之举,并有另一部分非养车大众的民意支持基础。总体上来讲,北京、广州、深圳等大都市因交通拥堵已经和濒临进入私家车使用价值快速贬损的时期,如果你现在不买车,明天买车就永远找不回今天用车相对高的性价比。在中西部省份、二三线城市,城市交通状况目前尚可,但大的趋势方向是相同的,仍然是私家车使用价值日益衰减,大家可以自行对照下面这张全国各省份车均道路面积变化表,来估算一下您的所在地还有多少买车用车的好时光。
附: 各省(市)区人均道路面积变化趋势表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全国 | 132.5 | 131.0 | 124.1 | 北京 | 64.8 | 61.5 | null | 天津 | 102.1 | 101.1 | 98.5 | 河北 | 90.8 | 82.8 | 81.3 | 山西 | 86.3 | 79.3 | 66.4 | 内蒙古 | 107.2 | 98.6 | 98.8 | 辽宁 | 143.8 | 134.5 | 121.1 | 吉林 | 131.0 | 125.0 | 129.5 | 黑龙江 | 139.9 | 144.7 | 131.4 | 上海 | 221.6 | 237.0 | 220.1 | 江苏 | 241.8 | 220.8 | 212.4 | 浙江 | 123.3 | 115.7 | 107.3 | 安徽 | 175.4 | 177.3 | 167.1 | 福建 | 117.0 | 117.3 | 110.4 | 江西 | 153.7 | 150.0 | 137.9 | 山东 | 194.4 | 189.6 | 172.5 | 河南 | 103.6 | 105.6 | 102.9 | 湖北 | 258.2 | 256.4 | 238.0 | 湖南 | 122.6 | 122.4 | 126.8 | 广东 | 117.6 | 127.2 | 117.2 | 广西 | 145.6 | 148.2 | 137.4 | 海南 | 173.6 | 153.6 | 143.4 | 重庆 | 139.7 | 149.4 | 119.4 | 四川 | 116.8 | 110.5 | 110.6 | 贵州 | 64.1 | 76.9 | 63.3 | 云南 | 42.4 | 38.2 | 37.0 | 西藏 | 70.8 | 52.1 | 74.9 | 陕西 | 86.8 | 88.4 | 102.2 | 甘肃 | 192.8 | 248.2 | 147.4 | 青海 | 80.6 | 85.0 | 76.8 | 宁夏 | 145.1 | 186.9 | 168.0 | 新疆 | 109.6 | 110.5 | 106.1 |
注:道路面积是指城市道路面积和与道路相通的广场、桥梁、隧道的面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车均道路面积为笔者根据同年交管部门提供的民用汽车保有量计算得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