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长株潭三市生活互融 构建城市发展“大家庭”

湘潭在线1月15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超)“现在,到长沙购物越发方便了。”1月9日,长株潭城际铁路板塘站,家住岳塘区金芙蓉世纪城的刘琪,提着新买的年货走出了站台。路上,她高兴地对我们说,以前从湘潭去长沙,可以开车走京港澳高速,也可以转车坐大巴,但耗时很长。如今,开车走坪塘大道,或不开车坐长株潭城际铁路,通勤时间与同城区别不大。

过去一年,从旅游购物到求学工作,从公共交通到健康医疗……每天往返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地的人越来越多,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如同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将三地居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大家的幸福指数也随之攀升。

公共服务一体化,让“邻居”变“家人”

都说融城容易融心难。在前两届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上,长株潭三市明确了从群众最需要、最现实、最迫切的突出问题着手,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让更多群众享受到长株潭融城的福利。

对此,家住雨湖区韶山西路金帝小区的那丹就深有体会。去年年初,那丹的母亲因恶性肿瘤住进了湖南省肿瘤医院。按照以往的规定,她报销费用需要在长沙、湘潭两地来回奔波。而今,长株潭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缓解了她的就医压力,她只要先为母亲进行备案,出院时拿着母亲的湘潭医保卡直接在长沙的入住医院结算,省时又省力。

“减少了很多手续,真正实现了为民利民便民。”那丹切身感受的背后,是长株潭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随着融城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通过一体化这座“桥梁”,延伸到了长株潭三地居民家门口。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第二届联席会议公布的一组数据值得关注:通过长沙、株洲、湘潭三地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长株潭三市已实现社保卡省内跨地区异地联网即时结算,开通了部省级社保关系转移平台,长株潭三市实现省内企业养老保险关系即时转移;长株潭三地实现血液库存信息共享和用血费用异地报销;发布了51个首道门票免费景区名单,推出了3条精品旅游线路;长株潭三市80个公共文化场馆向市民免费开放;省会“四大名校”教育资源延伸到了株洲、湘潭,两市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

湘潭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成员,依托先进的信用体系平台,与长沙、株洲联手推进了信用激励和惩戒联动工作。眼下,湘潭市共享平台二期建设已通过验收,并成功完成首期信用“红黑名单”互认。此外,湘潭还积极与长沙、株洲对接,共同推进长株潭三市旅游景点同城待遇,已取消包括曾国藩生平研究馆、陈赓故居、周小舟故居、齐白石故居、宁乡沩山密印景区等6个景点门票。

在新一轮计划中,长株潭三市在推进民生共享方面,共部署了7项重点任务,并提出了持续推进“224”工程。所谓“224”工程,第一个“2”指教研队伍和人才集聚工程建设,第二个“2”即株洲、湘潭与长沙合作建设两所学校;“4”则为人社、就医、交通、移动支付实现三市“一卡通”,让三地群众从心理上成了“一家人”。

环境同治,共享蓝天绿水青山

生活环境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百姓生活幸福程度。长株潭三市共饮一江水,同望一片天,守护好蓝天绿水青山,是三市共同的使命和追求。

2019年,随着《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2018年修改》两份重磅文件的接连问世,长株潭三市合力打造城市群绿色发展全国标杆的号角再次吹响。根据规划,这片面积500多平方公里的 “绿心”,未来将成为“生态文明样板区、湖湘文化展示区、两型社会创新窗口、城乡融合试验平台”。

保护好长株潭生态“绿心”,是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今,随着一体化工作的加速推进,长株潭三市已实现水污染联防联治、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市共铺排12个水污染联防联治重点项目,并实现了水质监测数据共享、突发状况联动处理、交叉督促检查。此外,三市统一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共享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及监测信息,建立全省统一的空气质量发布平台和长株潭地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等。现在面积500多平方公里的长株潭绿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绿心。

“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大家‘晒’的蓝天图,我们城市的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了。”市民曾可心对我们说。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证实了她的感受。据统计,2019年湘潭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1天。

肩负守护长株潭“绿心”的重要使命,湘潭市编制了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红线等环境保护制度,明文规定在“绿心”地区严格执行禁止或限制开发。同时,将生态守护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拉开了声势浩大的淘汰污染企业大幕。市发改委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湘潭累计关停淘汰退出涉重金属企业94家,完成24条黑臭水体的综合整治工作。

2019年11月召开的第二届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透露,在新一轮计划中,三市在推进环境共治方面铺排共享一片蓝天、共饮一江碧水两项任务;继续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共同构建水上应急及水污染防治体系、建设一个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实现“共享一片蓝天、共饮一江碧水”的目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