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加速推进“四化两型” 奋力实现两个“率先”

  去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视察湘潭时指示:“毛主席家乡要在周边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裕起来”。 围绕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全市工作要突出“推动大开放,建设新湘潭”主题,坚持“两型”引领,“四化”带动,着力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着力改革创新、开放带动,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形成在全国“两型社会”建设上的率先示范,努力把湘潭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城、红色圣地、宜居家园。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

  湘潭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要始终将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立足现有基础,发挥科教优势,坚持走“大企业、大产业、大园区、大集群”的发展道路,加快实施“22335工程”,着力构建具有湘潭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升级优化和经济总量壮大提升。

  1、把主导产业作为集群发展的重点,实现大产业支撑。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根本,切实加大主导产业培育力度,推动产业集群、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形成主导产业支撑、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的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两型“产业化”、产业“两型化”的要求,把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产业项目作为优选方向。坚持把“调高、调轻、调优”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冶金、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和高新化,进一步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加快战略性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产业,将其打造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以湘潭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加快产学研结合步伐,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建成精品钢材及深加工、现代商贸物流2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产业。

  2、把骨干企业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力,实现大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是工业化的龙头、是城市化的支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要立足湘潭实际,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好的优势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以大带小、群体跟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加快大企业裂变催生大企业集团,目前湘潭大企业的裂变集聚态势正在逐步形成,而且通过近两年的政策措施,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大型企业主辅分离,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企业竞争力。要加快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以人才和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生动力机制,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支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加快企业扩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坚持大企业裂变集聚和中小企业集群并重,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大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配套能力,形成我市合理的工业企业构成结构。力争到2015年,建成湘钢、湘机、吉利3个年销售收入过300亿元的企业;建成江南、江麓、步步高3个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建成5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

  3、把工业园区作为集约发展的平台,实现园区化承载。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生产要素的主要集聚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机结合点。目前,湘潭九华、昭山、天易三个“两型社会”示范区和高新开发区来势较好,但园区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将园区打造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平台,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九华示范区和高新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要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园区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有机结合的原则,结合“两个率先”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目标。要通过市场融资和财政投入等多种渠道,千方百计加大对园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考虑生产服务的需求,抓好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气等建设工程,还要考虑生活服务的需求,发展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设施,使工业园区招得来商,留得住人。

  4、把新兴产业作为创新发展的方向,实现内涵式扩张。立足湘潭实际,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逐步实现以传统产业为主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转变,以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发展质量。要认真研究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做大做强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理念,完善产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加大项目的开发、招引和建设力度,构筑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积极鼓励我市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产品的档次,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要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研究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加快融资方式创新,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新兴产业缓解资金瓶颈制约,集聚更多的发展资金。

  二、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走出城乡统筹新路子

  从全省来看,湘潭市域面积小,人口少,发展基础较好,具备率先推进城乡统筹的条件。要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加快探索符合湘潭现实要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

  1、实施“2146工程”,加快主城区发展。坚持把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心来抓,在努力将河东新城打造为新的城市中心区的同时,大力实施“2146工程”,即到2015年,城市建设总投资达到2000亿元,重点打造湘江风光带,全力推进九华滨江新城、昭山生态新城、万楼新城、河西旧城改造4大片区建设,加快推进沪昆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潭衡西线高速、长湘高速、长韶娄高速、城市二环线6条主要交通干线的建设。通过拓展城市空间,把湘潭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产业发达、设施完善、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新城;通过完善交通网络,打造市域间“1小时经济圈”,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融合发展。

  2、提升城市建设理念,体现湘潭城市特色。一个有特色的城市,才是有灵魂的城市,才是有魅力的城市,才会因此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湘潭的城市建设,要避免走入“钢筋水泥森林”的误区,而应该结合湘潭特有历史文化底蕴,因地制宜,以史为“建”,体现出湘潭的城市特色。历史上的湘潭,曾经繁华极盛,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称,明清两代繁盛的商业带动了湘潭城市的扩张,是湖南省最大的两个城市之一,作为湘潭港市见证的“总文化”流传至今。同时,湘潭人文历史悠久,旧城区内至今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景点。因此,在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升城市建设理念。一方面要注意对湘潭的旧有景观和建筑进行保护并开发利用,绝对不能现在毁掉真古董,日后再建设假古董;同时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还要注意保持新城建设与旧城的风格协调,做到新城与旧城的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同时体现生态宜居新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让市民对城市有家园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3、支持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提质扩容和城乡基础设施对接联网。结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我国当前的发展特征看,小城镇的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化的主要趋势。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小城镇本身的建设,按照“北拓东连、西进南延、点轴支撑、网络完善”的城镇发展策略,加快推进湘潭全市域城镇体系建设。在大力推进韶山市、湘潭县、湘乡市等次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一批小城镇建设,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区、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级布局、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格局。与此同时,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备城乡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市域内“1小时经济圈”。增强主城区对小城镇、城市对农村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以主城区建设带动次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共进的城乡统筹发展大格局。

  三、以农业现代化为重点,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湘潭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基础条件优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立足资源禀赋,以农业现代化为重点,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两型”农业,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狠抓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构筑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粮食、生猪、湘莲、竹木四大主导产业。粮食生产要推进三亿斤粮食增产工程,推广“双超杂交配套高产栽培”模式,在保持稳产高产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优质杂交稻示范基地,实现高产高效。生猪、湘莲、竹木等产业要加快结构调整,依托伟鸿、宏兴隆、恒盾等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深加工水平。突出发展生态农业,以绿色食品为重心,大力发展满足城市居民生活要求的都市农业。要突出发展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作为“大韶山”观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市旅游规划,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设施、农耕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各式休闲山庄和农家乐,做大规模,形成特色,打出品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突出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要,做优做强农资供应、物流运输、生产服务、技术和信息服务等产业,满足日益繁荣的农村市场需求。

  2、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一是要抓好龙头带动。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领导联系、跟踪服务、一企一策、资金倾斜等方式,引导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切实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一批国内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水平和档次。二是要抓好产品开发。围绕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档次和综合加工能力,加大对企业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和初级农产品加工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特别是要加快生猪皮革、肉类食品、生猪兽药等产品加工开发,变生猪养殖大市为生猪加工大市。三是要抓好品牌打造。大力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动企业改变粗放管理和生产方式,提高加工精度和开发深度,强化策划包装、宣传推介,以特色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通过打品牌、创名牌,叫响湘潭特色农业品牌。四是要抓好标准制定。要把抓好特色产品的地方标准制定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注重农业产业化标准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专家、专业协会负责人、农技推广人员,研究制订农产品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构建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套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破解农业发展瓶颈。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来抓,逐步破解发展现代农业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要创新农村土地管理体制。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异地占补平衡,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大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积极试点“农户住房抵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新模式,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探索推行“银企合作、银社合作、联户联保”和“信贷+保险”的“订单农业贷款”模式,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贷款难问题。要积极推进建立运转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协会+合作组织+农户”等运作机制,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信息传递、资金融通、产品销售等协作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以信息化为抓手,谋求全面发展新优势

  坚定不移地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主线,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以导向,以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为重点,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全面建设“数字湘潭”。
  1、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增强信息化支撑能力。以我市被列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为契机,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利用信息技术重点改造提升冶金、机电、化纤纺织、建材、食品加工、化工、生物医药、煤炭、电力等9大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转型,促进两者的互动融合发展。提高企业装备的数字化水平,实现核心业务如设计研发、生产控制、人财物管理及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的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争取每年扶植5-10家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2、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突破太阳能硅材料瓶颈、超高亮度LED关键技术,大力培育发展光伏产业集群;争取湖南动漫产业园落户湘潭,依托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技术支撑,培育发展软件产业集群;以汽车数字仪表、智能驾驶仪、汽车防盗器、汽车导航定位系统为重点,加快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发展培育汽车电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压电晶体、电子陶瓷、声表面波器件、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件、电真空器件、印制电路板、高性能连接器、继电器、微电机、电力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等,培育和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3、完善信息化应用平台,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建成一批服务全市的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依托电子政务内网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市的领导决策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加强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加快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城市运行、城市人口、城市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智能交通建设、社会公共安全信息化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开放,逐步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政务信息披露体系和以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体系,促进信用产品的推广和信用服务业的发展。

  4、拓展信息化覆盖范围,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结算清算信息系统,大力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推动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及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提高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信息化水平。实施“百万家庭上网”工程,不断提升千家万户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率先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农村和社区信息化步伐,提高湘潭数字化水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