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论坛's Archiver

Edit 发表于 2015-4-19 21:43

“痴人”张萍:首倡“长株潭”,打拼六十年

《两型大典》出版暨座谈会,张萍是总调度。活动前,他主持召开调度会。晏伟记得:“他思路清晰,很周到,连细节也把握得很好。他不光学术上严谨,做事情也直中要害,行云流水。一点都不像那么大年纪的人。”

出版暨座谈会上,有个细节令晏伟印象很深:“张老不要话筒,我们当时都不知道为什么。到他发言就发现,他一聊‘两型’,一聊长株潭,特有精气神,中气十足。因此他不要话筒,怕声音过大了。”

罗波阳还记得:“张老认准的东西就会据理力争。离休之前,有时争论问题,他会把鞋子脱掉,站到椅子上跟你争。”

不少老人退休后,通过练书法、打太极拳或养花鸟虫鱼愉悦身心。晏伟觉得:“张老不同,他是用事业涵养自己,不光他为事业付出,事业也成就了他,让他的精神、身体状况比实际年龄的要好。”

黄黄绿绿的便签纸,厚厚的笔记本

记者到访时,张萍正忙着做《2013-2014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根据当下需要,主题定位为两型社会建设·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

办公桌上是一摞摞的资料,书、杂志、报纸等分门别类,里面夹满黄黄绿绿的便签纸,做着笔记。A4纸大小的笔记本有一尺多厚。翻开一看,都是为了研究做的笔记。

张老告诉记者,做发展报告得先把这两年的资料、报纸看完,按照新常态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城市区域经济与城市群等分类,再一类一类地阅读,提炼有价值、有启示的材料。第三步是反复研读,形成自己的体系。然后,形成文章架构,再动笔写。

“我就是这样来工作的。没有3个月时间,根本做不到。”这些工作无法假手于人,即使简单地看材料、分类也需要功底,才能发现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

他告诉记者:“我要对社会有所作为、贡献,哪怕只是沧海之中的一粟。毕竟我做到了。”

一个坚持真理的人,谁激励他60年?

现任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的罗波阳,1983年被张萍从湖南财经学院挑选至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相识30余年,罗波阳对老师、前辈张萍的认知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就会不断努力,一直坚持。”

60年打拼不止,拼搏不息。动力何在?

20世纪50年代初,二十出头的张萍“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记者回忆时,他的眼中仍闪着光芒:“主人公保尔那种像燃烧的烈火一样的革命奋斗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保尔那段著名的自白也击中了年轻的张萍——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本书他一读再读,深受鼓舞。“我的人生道路和工作年代与保尔大不相同,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我经常想,如果我在临终时也能够给自己做出一个没有虚度年华碌碌无为的结论,就了无遗憾心满意足了。”他说,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就是不虚度年华。

时间回到1996年5月。68岁的张萍办完了离休手续。他想,自己在经济理论教研岗位深入钻研、艰苦思考近50年,“经历了两种不同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和更替,积累了理论、制度、改革实践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于社会来说也应算是一种‘财富’。离休只是离开职位,科研的岗位可不能离啊!”

张萍决心沿着已经走过的路走下去。不经意间,他已走过近20年。

【高·前瞻者】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首倡者

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一体化,如今几乎已是三湘共识,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长株潭一体化的首倡者就是张萍。

早在1982年12月,在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经济学家张萍即以提案形式提出,建立长株潭经济区和将长株潭建设成湖南综合经济中心,打破行政壁垒,将长株潭作为城市经济综合体打造。

1984年7月,张萍提出《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同年11月,省委专门开会,采纳了他的建议,议定建立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由张萍主持。

当时,媒体将长株潭冠之以“内陆省第一个省内经济区”。值得一提的是,“长株潭经济区”构想的提出,比开发上海浦东的提议要早8年。

罗波阳还记得,1983年前后,张萍带着大家深入三市主要部门和基层单位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当时,我们自带脸盆、水桶,坐公交车,住招待所,在株洲、湘潭搞调研。”

然而,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长株潭经济区”计划被搁置。直到1997年才被重启。

在这十多年里,张萍并没有灰心。罗波阳告诉记者:“张老利用各种场合呼吁、推动。1996年还在株洲开了专门的研讨会。他也没有放弃研究,进一步形成建议和方案。”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2014年,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罗波阳说:“长株潭的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辐射力如今已有所成,30年前张萍的设想正一步步实现。”

晏伟由衷感慨:“即使很多人不知道张萍与长株潭城市群的渊源,但看着自己的蓝图变成现实,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了。”

80多岁仍关注云计算

罗波阳说:“张老对研究方向、研究课题的选择很有前瞻性。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跟着他做区域经济战略发展规划。当时的湖南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以前,1990年5月,他提出湖南西部也称“西线”开发,得到省政府赞同。同年他深入西线地区实地考察。

1990年10月,张萍提出“湖南与广东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建议在湘南三市建立从沿海到内地的过渡实验区建议被省委、省政府采纳。 在宏观经济研究、市场经济研究等方面,张萍也都有建设性理论和战略性建议。

如今,他仍在关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罗波阳说:“张老从2009年开始就研究湖南怎么发展云计算,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得到时任省委书记周强的肯定性批示。”

罗波阳告诉记者,“两型大典”、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张萍现在做的事情仍是非常有意义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赋予我们的战略使命,也是湖南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不久前,中央政治局提出在原来‘四化’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化。实际上是‘五化’。这个87岁的老人,他的研究依然是站在潮头的。”

2007年,在时任院长朱有志的倡议下,湖南省社科院开展了“呼唤21世纪的张萍”系列活动,希望以此号召科研人员学习张萍,做出有影响力的成果,为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改革建设多做贡献。

路灯下苦学,站在全球塔尖思考

迟了半步,就会落后于时代。

张萍这样告诉自己。“不是站在中国,而应站在全球的塔尖考虑问题思考未来,才能提出真正有重大价值的建议,成为现代智库。”

罗波阳透露:“张老非常注重基本功,理论功底非常扎实。他也很注重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可能他现在考虑的是十年、二十年后的发展问题。”

张萍认为,一个现代经济学家,必须懂得主流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记者在他的书柜里看到一摞厚厚的书,由中国科学院编著出版的《创新2050年: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翻开一本,随处可见红色笔记、折页、便签纸。这些报告他不止读了一遍。

1980年2月上旬,正值农历年底。阔别30多年后,张萍带着妻儿回到故乡探亲。离别时正值盛年的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他不由自主地跪在老母面前,相对垂泪。

但在拜见久别的父母之后,他就埋头在狭窄的土坯房里,边学习、边思考、边写作,继续一篇未完成的文章。张萍还记得:“一直到除夕晚上,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时,看了看手表上的指针,已经是22点差2分,我才搁笔,到幼时好友的家里,喝了几杯除夕酒。”

在科研道路上,他曾经历两次艰辛转型。

20世纪50年代,因为工作需要,为了实现从经济学“外行”向经济学家转型,他用“保尔的精神拼命读书”。在一年多里,如饥似渴地精读了《资本论》等马恩列斯的所有经济论著和不少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读书笔记写了厚厚十几本。当时,用电有困难,晚上十点钟就把路灯以外的灯都关掉了。炎炎夏夜,我仍在办公楼的路灯下读书,一边读一边用手帕擦汗,直到深夜。”


为了由传统经济学家向现代经济学家转型,上世纪90年代,张萍深入研究计算机、互联网和互联网的产业化,以及它们给经济发展、军事领域带来的变化。2002年,他用三个月集中学习、综合研究了各个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后工业化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张萍一直记得一句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天分是人的智慧,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读书都是第一名,算得上聪明。可聪明只提供了基础。人是学而知之,并非生而知之。我整天‘泡’在办公室,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我又不是领导,没那么多工作要做,文件要批,呵呵。”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