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论坛's Archiver

Edit 发表于 2013-12-7 12:23

长株潭:用转型良药,治污染沉疴

千里湘江,蜿蜒北去。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六****口,布局着化工、有色、冶金、造纸、建材等重化工业,贡献了全省七成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湘江被称为湖南的“母亲河”,名副其实。
    江水过株州,经湘潭,至长沙,勾勒出一个“品”字形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这一流域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也最具活力的区域,然而,这也是承载污染最多的区域。
    从2006年的株洲霞湾港含镉污水排放超标,到2009年的浏阳湘和化工厂镉污染事件,笼罩这一流域的重金属污染阴霾一直挥之不去。时有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常把肇事企业和当地负责环保工作的官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长株潭经济带快速发展的鼓点,擂得污染和治理这场持久的“交锋”一刻也不能止歇。在任何一个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期的城市里,并不鲜见。
    时至2013年底,湘江流域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情况如何?当地政府对污染企业的治理进展如何?前不久,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随同全国人大环资委“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走进长株潭。

长沙:与时间赛跑

    湘江水质由下降到提升,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而这个过程被国务院严格框定了时间表。
    2011年3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方案》要求,必须在“十二五”期内见到成效,现在距离“十二五”末,只剩两年。
    时间紧迫。今年9月22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出席湘江流域保护与整治委员会会议时提出,湖南把湘江保护与治理定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滚动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治理湘江。
    具体到长沙,“将重点开展湘江长沙段、浏阳河、捞刀河、龙王港4条河流的治理。”长沙市副市长姚英杰介绍说,将计划投入43亿元,突出浏阳河城区段治理,用3年左右时间,组织实施38个项目,彻底解决浏阳河、圭塘河和捞刀河流域污水直排等问题。
    与此同时,以改善湘江通航为主,兼顾保障城市供水、灌溉、改善环境、公路交通和发电等多重功能的“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已完成一、二期工程,进入三期主体工程施工阶段。
    站在大坝前,长沙市湘江综合枢纽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伏波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没有建成之前,每到枯水季节,长株潭三市的供水都要采取临时措施,给三市的饮水安全带来很大风险。建成之后,三市的生产生活供水问题将得到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程设计之初,大坝为生活在湘江里的鱼类设置了工程鱼道,以保障鱼类的繁衍和栖息。但龙伏波也坦言,虽然请了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和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部门对鱼道的设计施工专门进行了研究,但建成之后,“鱼是不是真的会走鱼道,我们也不敢保证,但我们尽了努力,希望它能走。”
    一个不太乐观的消息是,调查发现,目前长沙城区段仍有110个排水口存在污水直排外河的现象,排污口集中在主城区外缘及新建城区,而大坝将于2014年10月截流蓄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如果不能及时遏制住污水直排问题,将对水库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湖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甘明辉表示,“如果排污没有减少,水质不能达标,我们认为不适合正常蓄水”。
    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谢立在回答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提问时说,“如果我们不能在蓄水前解决排污问题,环保部是肯定不会批复大坝蓄水的。”
    “目前,我们已由市政府拿出了完整的治理计划,把110个排污口治理改造责任目标全部下达到区县。整体要求就是要在2014年10月大坝蓄水前,让直排现象得以解决。”长沙市水务局副局长罗国强说。
    据了解,到今年底,长沙市城区将实现畜禽养殖业全面退出,同时,加快排污口截污改造,启动花桥、长善垸、雨花、暮云污水厂的建设,对尾水排入浏阳河城区段及支流圭塘河的6家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
    6家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经改造后,将由目前的一级B标准提升到一级A标准以上,从源头上降低浏阳河长沙城区段水污染,以改善该河段水质。除上述6家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外,长沙市明年还将陆续启动岳麓、开福、新开铺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程。

湘潭:挥别重化工

    从“功臣”到“罪人”,湘潭竹埠港化工园一度从光荣滑落到谷底。
    这座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化工园,共有大小化工企业26家。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44.35亿元,完成税收1.12亿元,吸纳劳动力6000多人。湘潭市副市长吴小月说,“如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算起,到现在的累计税收估计在20亿~30亿元之间。”
    历史的贡献不能抹杀,但现实的危害必须面对。
    由于长期的化工生产,区域内产生的锰、镉、铅等有害重金属长年经雨水冲刷流入湘江,废水、废气、废渣严重影响和危害到周边土壤、地下水,成为长沙、湘潭及湘江下游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的隐患,这使竹埠港被列为湘江重金属污染“七大重灾区”之一。
    竹埠港到了与化工企业谈“分手”的时候。
    为了拥有碧水蓝天,彻底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2013年9月12日,湘潭市成立了以市长胡伟林为组长的竹埠港“退二进三”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并按照“关停、退出、治理、建设”四步走的战略部署,推进竹埠港化工企业的关停、搬迁工作。
    走进湖南金环颜料有限公司旧址,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看到,曾经喧嚣忙乱的厂区里,只剩下空落的厂房。“这个公司曾是全球最大包裹颜料生产基地和国内包裹颜料行业标准唯一制订单位,但为了配合市委‘退二进三’工程,公司已经整体搬迁到江西省奉新县冯田工业园。”岳塘区副区长、关停指挥部副指挥长黄建平说,“目前全区已有15家企业与指挥部签订了关停协议,搬迁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最迟到2014年12月31日,这些化工企业将全部退出,竹埠港也即将迎来第三产业的“新主人”。
    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湘潭的另一亮点是全面整治河道采砂。近年来,因乱采乱挖和非法经营砂卵石资源,导致湘江干流下游河床下切,在枯水期加剧了湘江断流现象的发生。频繁的采砂作业,使泥沙翻腾,造成水质综合质量下降,严重威胁到城市取水安全。
    针对这一现象,湘潭市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取缔非法采挖,通过协议和竞拍出让,产生了8家新砂场。一系列举措使湘江湘潭段非法采砂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我们在全省开创了成功治砂的‘湘潭模式’。”吴小月强调。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乘船沿湘江逆流而上,采砂船寥寥无几。湘潭市人大城环委主任委员屈立里对记者说,“到明年4月,沿湘潭段42公里将全面禁止采砂”。
    事实上,城区全面禁止采砂并不仅限于湘潭,整个湘江长株潭段的采砂作业都会在2014年4月划上句号。

株洲:治与调并举

    “如果2007年以前来株洲,你要戴上草帽和口罩,不然在外面待一阵就会落一身灰。”湖南省人大环资委监督处副处长梁斌勋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于1968年诞生于株洲,为中国铁路步入电气化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几十年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却在株洲的头顶上,几度戴了摘,摘了又戴。清水塘、霞湾港这些听起来让人觉得碧水青天的名字,也一度成为重金属污染的“代名词”。
    拐点出现在2007年。这一年的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株洲污染治理与产业转型的机车随之开始加速。
    今年6月28日,作为株洲市重点项目之一的霞湾港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正式竣工。该工程清除了霞湾港底泥中含镉4.564吨、铅114.6吨、汞0.67吨、砷6.141吨,对改善港水水质,减轻排入湘江的重金属污染负荷,改善湘江株洲至长沙段水环境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株洲市副市长何剑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2008年4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到株洲调研“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时,站在霞湾港排污口前说,“不把霞湾港治理好,株洲建设‘两型’社会就是一句空话。那个场景,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走在霞湾港排污渠边,空气显得并不那么“清新”。株洲市环保局副局长何长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由于上游个别企业排放标准执行的还是行业标准,比国家标准要低,再加上二期工程还没有完成,所以偶尔还会出现氨氮等污染指标超标,但如果前方排污数据超标,那后方的数据平台就会报警,信息马上就会通过短信发给相关负责人。”
    目前,株洲对全市39家重点企业废水排口、9家污水处理厂排口、5个排向湘江的港口水体、8套污水治理设施进行了全天候的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数字环保”工程已初具规模。据株洲市环境监测站霞湾港水质监测报告统计,霞湾港水质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978-2006)一级标准,清水塘工业区对下游水源的影响基本消除。
    和全国许多老工业基地一样,株洲的优势在工业,短板在工业,但希望也在工业。
    据何剑波介绍,近年来,株洲大力推进产业调整,严格控制了冶炼、化工、涉重金属及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否决了一批涉重金属项目落地株洲。与此同时,引入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在给整车进行最后的装配,一辆辆崭新的电动客车整装待发。该厂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现在株州市区运营的公交车,已全部是新能源汽车。目前有3000多辆株洲制造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在国内多个城市运行,4000余台套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在全国服务。”
    绵延湘江135公里的长株潭城市群,因水而兴,因水而累,也因水而变。随着湘江全流域的综合治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逐步淡出,以及“两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兴起,一条以治理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思路已清晰可辨。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